太极拳典藏·妙谛传心:太极拳经秘谱汇宗
浏览次数:517次 更新时间:2018-08-23
《太极拳典藏·妙谛传心:太极拳经秘谱汇宗》:
习太极拳者,必先求尾闾正中。正中者,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。迈左步,左胯微向左上抽,用右胯托起左胯;迈右步,右胯微向右上抽,用左胯托起右胯,则尾闾自然正中。能正中,则能八面支撑。能八面支撑,则能旋转自如,无不得力。
次则步法虚实分清。虚非全然无力,内中要有腾挪,即预动之势也;实非全然占煞,内中要贯注精神,即上提之意也。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,应该分清一虚一实,否则即成双重之病。
两肩须要松开,不用丝毫之力,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、引进落空。沉肘,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。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,无腾挪则不灵活,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。
又须护肫,肫不护则竖尾无力,便一身无主宰矣。又须养气,气以直养而无害,即沉于丹田,涵养无伤之谓也。
又须蓄劲,劲以曲蓄而有余,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。吸为合、为蓄;呼为开、为发。盖吸则自然提得起,亦拿得人起;呼则自然沉得下,亦放得人出。此是以意运气,非以力使气,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(此中所说“呼吸”,专指太极拳的开、合、蓄、发而言,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,切莫误会)。
太极拳之为技也,极精微巧妙,非特力大手快也。夫力大手快者,先天自然赋有,又何须学焉。是故欲学斯技者,宜先从涵胸、拔背、裹裆、护肫、提顶、吊裆、松肩、沉肘、虚实分清求之。这些对了,再求敛气。气敛脊骨,注于腰间。然后再求腾挪。腾挪者,即精、气、神也,精气神贯注于两脚、两腿、两手、两膊前节之间;彼挨我何处,我注意何处,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,无一寸非太极。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。旋转枢纽在于腰隙。能旋转自如,丝毫不乱,再求动静之术。静则无,无中生有,即有意也;意无定向,要八面支撑。
单练之时,每一势分四字,即起、承、开、合。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,不能八面支撑,即速揣摩之。如二人打手,我意在先,彼手快,不如我意先;彼力大,不如我气敛;彼以巨力打来,我以意去接,微挨皮毛,不让打着,借其力,趁其势,四面八方何处顺,即向何处打之。切记不可用力,不可尚气,不可顶,不可丢;须要从人,仍是由己,得机得势,方能随手而奏效;动亦是意,步动而身法不乱,手动而气势不散。
单练之时,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,不能八面转换,即速揣摩之。如二人打手,我欲去彼,先将周身安排好,意仍在先,对定彼之重点,笔直去之。我之意方挨彼皮毛,如能应手,一呼即出。如彼之力顶来,不让其力发出,我之意仍借彼力,不丢不顶,顺其力而打之,此即借力打人,四两拨千斤之妙也。此全是以意运气,非以力使气也。能以意打人,久之则意亦不用,身法无所不合;到此境界,己臻圆融精妙之境;说有即有,说无即无,一举一动,无不从心所欲;真不知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矣。
习太极者,须悟太极之理。欲知太极之理,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,外示安逸,内固精神,气势腾挪,腹内鼓荡。太极即是周身,周身即是太极。如同气球,前进不凸,后退不凹,左转不缺,右转不陷,变化万端,绝无断续,一气呵成,无外无内,形神皆忘,乃能进于精微矣。
在打手时,我意须要在先。彼之力挨我何处,我之意用在何处,彼之力方挨我皮毛,我之意已人彼骨里。以己之意接彼之力,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,恰好不后不先,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。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;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;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;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;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;所谓粘连黏随,不丢不顶者是也。
习太极拳者,须悟阴阳相济之义。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分者,开大也;合者,缩小也。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,互相呼应,始终不离也。开是大,非顶撞也;缩是小,非躲闪也。
……
习太极拳者,必先求尾闾正中。正中者,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。迈左步,左胯微向左上抽,用右胯托起左胯;迈右步,右胯微向右上抽,用左胯托起右胯,则尾闾自然正中。能正中,则能八面支撑。能八面支撑,则能旋转自如,无不得力。
次则步法虚实分清。虚非全然无力,内中要有腾挪,即预动之势也;实非全然占煞,内中要贯注精神,即上提之意也。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,应该分清一虚一实,否则即成双重之病。
两肩须要松开,不用丝毫之力,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、引进落空。沉肘,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。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,无腾挪则不灵活,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。
又须护肫,肫不护则竖尾无力,便一身无主宰矣。又须养气,气以直养而无害,即沉于丹田,涵养无伤之谓也。
又须蓄劲,劲以曲蓄而有余,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。吸为合、为蓄;呼为开、为发。盖吸则自然提得起,亦拿得人起;呼则自然沉得下,亦放得人出。此是以意运气,非以力使气,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(此中所说“呼吸”,专指太极拳的开、合、蓄、发而言,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,切莫误会)。
太极拳之为技也,极精微巧妙,非特力大手快也。夫力大手快者,先天自然赋有,又何须学焉。是故欲学斯技者,宜先从涵胸、拔背、裹裆、护肫、提顶、吊裆、松肩、沉肘、虚实分清求之。这些对了,再求敛气。气敛脊骨,注于腰间。然后再求腾挪。腾挪者,即精、气、神也,精气神贯注于两脚、两腿、两手、两膊前节之间;彼挨我何处,我注意何处,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,无一寸非太极。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。旋转枢纽在于腰隙。能旋转自如,丝毫不乱,再求动静之术。静则无,无中生有,即有意也;意无定向,要八面支撑。
单练之时,每一势分四字,即起、承、开、合。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,不能八面支撑,即速揣摩之。如二人打手,我意在先,彼手快,不如我意先;彼力大,不如我气敛;彼以巨力打来,我以意去接,微挨皮毛,不让打着,借其力,趁其势,四面八方何处顺,即向何处打之。切记不可用力,不可尚气,不可顶,不可丢;须要从人,仍是由己,得机得势,方能随手而奏效;动亦是意,步动而身法不乱,手动而气势不散。
单练之时,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,不能八面转换,即速揣摩之。如二人打手,我欲去彼,先将周身安排好,意仍在先,对定彼之重点,笔直去之。我之意方挨彼皮毛,如能应手,一呼即出。如彼之力顶来,不让其力发出,我之意仍借彼力,不丢不顶,顺其力而打之,此即借力打人,四两拨千斤之妙也。此全是以意运气,非以力使气也。能以意打人,久之则意亦不用,身法无所不合;到此境界,己臻圆融精妙之境;说有即有,说无即无,一举一动,无不从心所欲;真不知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矣。
习太极者,须悟太极之理。欲知太极之理,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,外示安逸,内固精神,气势腾挪,腹内鼓荡。太极即是周身,周身即是太极。如同气球,前进不凸,后退不凹,左转不缺,右转不陷,变化万端,绝无断续,一气呵成,无外无内,形神皆忘,乃能进于精微矣。
在打手时,我意须要在先。彼之力挨我何处,我之意用在何处,彼之力方挨我皮毛,我之意已人彼骨里。以己之意接彼之力,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,恰好不后不先,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。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;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;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;一羽不能加,蝇虫不能落;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;所谓粘连黏随,不丢不顶者是也。
习太极拳者,须悟阴阳相济之义。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分者,开大也;合者,缩小也。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,互相呼应,始终不离也。开是大,非顶撞也;缩是小,非躲闪也。
……